世界上只聽過因為沒安裝智慧電表所以不方便使用分時電價的,沒聽過安裝了智慧電表,卻不使用分時電價的。
文:王瑞庚(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) 疫情管制最嚴的那段時間,我去購買錄製線上課程的設備,店家表示,這設備供不應求,賣的數量是以往同月的20倍,而且很多是學校老師來買的。其實虛擬會議技術「早已」成熟,或說那些在電影裡提早出現的虛擬會議場景,很長一段時間未能動搖「開會」和「學院」中「面對面溝通的渴望」和對於「臨場感」討論的追求。
專注力 我們很訝異,第一天討論的專注,讓大家「廢寢忘食」,午餐都不用、休息時間都自願繼續討論(以致於第二天我們必須強制要求休息用餐)。工作坊對我們意義深遠,正是因為這個工作坊的存在,讓已經差不多半年習慣於虛擬、線上、授課、討論與互動,彷彿已經習慣「超真實(hyperréel)學院」的我們,重回、重溫「面對面討論」的知識創造的真正價值(以前習以為常)。當前鉅量豐富的線上知識和互動介面,已經足以挑戰大學學院許多的功能,唯一較難取代的部分就是面對面互動,具體來說是學院提供的「面對面討論」的知識流動、溝通、產製與傳播功能方面,尚有優勢。「參與式前瞻工作坊」4天32小時的密集討論營造出一種在場、面對面參與的場域(field),場域提供了「專注力」、「創造力」、「凝聚力」,是線上課程和會議不能給的。而他們又必須記下整個「討論流」以完成心智圖或議題樹。
正是因為面對面討論,不會像是線上會議那樣「有規則而禮貌」,會有人插嘴對話、有人整理,即便最少發言的人,也被迫專注於那個當下的情境。這種氛圍最重要的影響,是帶來群體共造、生產創新知識的興奮感,因此與會者能夠持續地、透過跨領域交流刺激出過去未曾有的想法、思考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並且提出之前沒有想過的解決方案。最理想的效果是:冬菇炆軟,蝦肉炒得爽嫩,而汁則兼有冬菇味和蝦味。
那麼,冬菇跟海鮮配合嗎?問題在於:冬菇浸發後也要炆煮才好吃,而海鮮是不宜炆煮的,因為會煮老,口感不好。大蝦早已醃好(用少許生抽、胡椒粉、食油和生粉來醃),這時放到鑊裏用猛火煎至八成熟。我的疑問是:怎麼沒見過人做冬菇炒蝦的菜式?用新鮮冬菇炒蝦的做法我見過,但那沒甚麼疑問可言——新鮮冬菇切片之後便可以立即用來炒蝦。早兩天做的一道冬菇炒大蝦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。
我也解答了自己的疑問,所以有雙重的滿足感,管他是否旁門左道。探索研究始於十多年前,那時我接手做「一家之煮」,不久便感到烹調大有學問,變化多端,又容許創新,能同時滿足我的好奇心與創作慾。
可以先把冬菇炆好,接著用來炒蝦嗎?這樣做,冬菇和蝦的味道不能交融,我會稱之為「烹調的苟合」。我的疑問裏的冬菇是乾的那種,要浸發,通常用來炆或煲湯。我知道冬菇與海味的味道是配合的,例如干貝炆冬菇便容易做並且味道好。偶爾有些較刁鑽的疑問找不到答案,只好多動點腦筋,做些假設,嘗試解答疑問。
我愛烹調,卻沒有正式學習過廚藝,少年時代跟父親學了點基本技巧,記得母親也提點過一二,餘者都是自己探索研究所得我也解答了自己的疑問,所以有雙重的滿足感,管他是否旁門左道。那麼,冬菇跟海鮮配合嗎?問題在於:冬菇浸發後也要炆煮才好吃,而海鮮是不宜炆煮的,因為會煮老,口感不好。我不喜歡照著別人的食譜依樣畫葫蘆,那太沒趣了。
我知道冬菇與海味的味道是配合的,例如干貝炆冬菇便容易做並且味道好。冬菇炆好後,取出鍋裏的蝦殼,下生粉水把汁弄稠。
我設想出來的解決辦法是這樣的,第一次便成功。最理想的效果是:冬菇炆軟,蝦肉炒得爽嫩,而汁則兼有冬菇味和蝦味。
偶爾有些較刁鑽的疑問找不到答案,只好多動點腦筋,做些假設,嘗試解答疑問。參考一下倒無妨,而就算是依照別人的食譜,我也會帶著研究精神去看、去思考,如果認為有不合理或多餘之處,便或增或刪,結果都是變成了自己的「版本」。可以先把冬菇炆好,接著用來炒蝦嗎?這樣做,冬菇和蝦的味道不能交融,我會稱之為「烹調的苟合」。我的疑問是:怎麼沒見過人做冬菇炒蝦的菜式?用新鮮冬菇炒蝦的做法我見過,但那沒甚麼疑問可言——新鮮冬菇切片之後便可以立即用來炒蝦。然後把整鍋冬菇連汁倒進鑊裏兜炒,於是那個汁連鑊裏的蝦味也吸收了。前兩者不難做到,因此關鍵在那個汁。
有些疑問可以在網上找到答案,但無論找到一個還是多個答案,都是要以實踐來驗證,這也屬於探究。我愛烹調,卻沒有正式學習過廚藝,少年時代跟父親學了點基本技巧,記得母親也提點過一二,餘者都是自己探索研究所得。
將大蝦炒至剛熟即上碟,灑上蔥花或芫茜便可享用。我的疑問裏的冬菇是乾的那種,要浸發,通常用來炆或煲湯。
這基本上trial and error的方法,要是第一次便成功,是會喜出望外的。大蝦剝殼後,我將蝦殼下鑊煎至微焦。
早兩天做的一道冬菇炒大蝦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。本文獲授權轉載,題目由編輯所擬,原題目為「烹調探究:一個實例」,原文見作者網誌。探索研究始於十多年前,那時我接手做「一家之煮」,不久便感到烹調大有學問,變化多端,又容許創新,能同時滿足我的好奇心與創作慾。由於殼裏還帶有微量的蝦肉,加上煎過後逼出來的蝦香,這樣跟冬菇一起炆四十五分鐘,鍋裏的汁便兼有冬菇味和蝦味了(調味只需鹽和少許糖,其他一概不必,更千萬不要下蠔油)。
我選用了殼比較厚的大蝦(英文叫tiger prawns,一磅大約十二隻),這種蝦的味道和口感都像龍蝦,但要煮得剛熟才好吃。煎過的蝦殼生出濃烈的蝦香,我用這樣處理過的蝦殼放到鍋裏跟浸發好的冬菇一起炆。
大蝦早已醃好(用少許生抽、胡椒粉、食油和生粉來醃),這時放到鑊裏用猛火煎至八成熟。然而,這道菜我全家叫好,吃得開心
避免醫療人力短缺,指揮中心公布接觸者提前返工指引,招募已不在位者重新投入 指揮中心羅一鈞副組長報告,指揮中心針對第三級疫區(目前為全國)醫療機構工作人員,若被匡列為接觸者後,能提前返回工作岡位發布指引建議。由於專家會議認為,不少醫護人員目前皆已接種疫苗,在區分他們風險的時候會參考是否已經完成兩劑疫苗的接種並超過14天,若是如此,且在接觸確診患者後未出現症狀者,即可返回工作,並自我健康監測至接觸日後滿21天為止。
案2476為70多歲男性,有扁桃腺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史,5月17日出現發燒症狀並就醫,19日確診,21日死亡。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17例確診,當中包含3748例本土病例。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77例最多(以板橋區43例為多),其次為台北市99例(以萬華區38例為多),桃園市19例、彰化縣12例、基隆市及台中市各7例、高雄市5例、屏東縣及台南市各3例、南投縣及新竹縣各1例。目前仍有84位確診患者在使用呼吸器,較昨天增加18位。
校正回歸個案256例中,為157例男性、99例女性,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,發病日介於5月14日至5月22日。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48例最多(以萬華區76例為多),其次為新北市99例(以板橋區34例為多),桃園市6例、苗栗縣2例、台中市1例。
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。統計圖表上算的是採檢完已經有報告的,因此有許多近期採檢中但報告仍未生出來的數字尚未算入,因此看起來這2、3天的採檢數字才會比較低。
但經PCR做確認,45名個案中只有一名是確診者,也就是PCR陽性,其餘皆為快篩偽陽。今日新增之5例境外移入病例,分別自菲律賓(案4466)、尼泊爾(案4613)、印度(案4773、案4902、案4914)移入。